查看原文
其他

基金会如何在救灾中找准定位和方向?——前线秘书长说

基金会论坛 CFF2008 2021-10-10

   导读: 


7月31日晚,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秘书长说”第三期活动邀请河南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秘书长刘静、天津市凯尔翎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欣、广西卡丝爱心扶助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桢、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李雪春四位参与了河南洪灾救援的鸿鹄计划学员,基于所在基金会的行动和个人体悟,分享了关于基金会彼此之间,以及基金会与灾区群众、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平台、救援组织及其他公益组织之间在救灾中的协同情况和未来期望。本次对话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吕全斌主持。本文为活动中的精彩内容。


▲本文经嘉宾确认发布,仅代表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连线嘉宾

(以下按发言先后排序)


刘静

河南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秘书长


王欣

天津市凯尔翎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刘桢

广西卡丝爱心扶助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李雪春

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引谈人


吕全斌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


对话内容


吕全斌:作为注册在河南当地的基金会,儿童希望基金会为何选择加入救灾?在救灾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观察?


刘静:儿童希望基金会在河南注册,大部分人员在北京办公,在郑州当地有项目团队,在河南本地也有很多项目在执行,7月20日左右发生水灾的时候,理事长、副理事长正好在郑州出差,于是她们在郑州加入了一个临时的救援组,现场紧急开始了在郑州的救援。并不知道水灾会持续多久的情况下,作为河南省本土的一家基金会,我们非常愿意去为家乡做一些事情。团队内部就讨论我们在救灾中的优势、角色和定位。


作为本土的基金会,我们在当地有大量的志愿者基础,并且与当地各部门有稳定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及时联系到当地的有关部门和志愿者,了解灾情的实际情况并获取实时反馈。作为非公募基金会,我们不去公募,同时体量也不支持与直接开展大额捐赠。基于这些,我们定位儿童希望基金会在救灾中扮演一个物资接收、转运的角色,与外省和本身的基金会相互配合。在过程中,我们联合了另外三家本土的基金会一同开展行动,共同形成了一个在救援中布局广泛、志愿者数量众多,主要是来接收和转运物资的这样一个共同体。


整个基金会体系就像一个大的共同体,而我们的感受是我们是大的共同体里的一小撮力量、一个小的共同体。儿童希望基金会、一起联合行动的基金会、当地的公益机构形成的临时救援组中,每家机构都派出了一个负责人加入,以把各家机构的资源放在一起统筹调配。在救援组,我们分为信息收集组、物资接收和调配组、运输组、执行组、传播组。其中执行组负责将物资运送到到有需求的地方,或是与当地伙伴联合,由当地的志愿者团队中转物资,再递送到最一线的地方。传播组会收集前线的具体情况和团队的反馈,同时让更多的人也通过我们了解到一线的需求。


吕全斌:在参与救援组开展行动的过程中,有什么难点或发现的问题?


刘静:我们做了五六天左右之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我们缺少信息统筹的平台。当我们获取到一线需求相关信息有关的信息时,可能其他很多资源方都收到了信息并积极去回应,会出现多方都在花精力去针对某一条信息,而到了当地后发现已经收到其他团队送去的物资的情况。


二是志愿者需要很多支持,包括情感上的关怀。当我们和志愿者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根本就来不及考虑“我想休息一会”,线上、线下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行动,很少睡觉。这样过了五六天之后,大家的感情会不稳定,情况需要宣泄的出口。所以我们强制性地要求大家休息、值班的伙伴一定要去相互替换。


三是可能会急于行动而忽视了规划和一些风险。在救灾开展一周左右时,我们发现我们陷入了一种紧张的情绪,看到某人某地的需求就会急于满足,一直去配送资源,而造成在各地的资源配送不平衡。于是我们紧急地暂停了一些行动。而转向一线考察,同时跟当地的相关部门去了解到一些安置点的情况。


现在我们就决定在物资投放上转向精准投放。对于大规模的安置点和灾区,基本上政府部门和大体量的基金会都在关注它们,而我们则把精力放在小一点体量的、需求经过核实的、有当地友人或者志愿者可以派送物资的地方。随着救灾的推进,在我们去过前线考察后,我们也决定放缓节奏,一起来商讨如何看到当地中长期的需要。


吕全斌:对于儿童希望基金会,未来将在河南开展哪些行动?


刘静:随着灾情慢慢地得到帮助和缓解,我们作为一个本土的基金会,我们要考虑中长期计划,怎样扎根在当地去做一些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在汶川地震中,儿童希望基金会也在参与救灾过后,在当地开展起来很多项目。当前我们正计划中长期地对当地困境儿童开展帮助。


目前不同灾区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对于某些地区来讲,可能还在抢险抗洪阶段。如果某个地区已开始恢复和重建,那对孩子和成人的心理关怀或辅导工作都可以开展了。


吕全斌:根据您平时对河南社会组织的了解,河南的社会组织在整个灾害中表现出来的在地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


刘静:在灾情前,我们也曾尝试过一些行动去推动当地志愿者体系等方面的发展,但那时我们很少看到很活跃的河南当地的公益机构。通过这次救灾,除了锻炼了救灾经验,大家也可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公益机构,如何基于自身定位来发挥不同的行动去参与救援等事务,也会对自身和其他机构的工作有一定反思。在汶川地震后,很多当地的公益组织也是经过了磨炼,自身有了一个质的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


吕全斌:王欣秘书长,在7月30日CFF2008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专访稿中,您提到凯尔翎基金会借助志愿者网络,进行了很多物资中转行动。这两天郑州突发的疫情对贵基金会和当地志愿团队的工作是否造成影响?


王欣:大量的物资会运送到我们在郑州的中转库房。在工作流程上,我们郑州当地的志愿者会去和每个有需求的区域去对接,之后基金会工作人员会到现场实地考察以了解真实需求,确认需求后物资就会开始配送到当地。


应对突发的疫情,在郑州当地,来自天津的志愿者需要全线撤回,我们要找到郑州和河南各地的志愿者团队,将郑州中转库房内的物资紧急运送出来并分发,之后也会对库房进行搬迁和调整。另一方面,我们在天津采购的物资正在凯尔翎基金会进行分类、装箱,受河南疫情管控的影响,物资的投放点又需要调整,所以我们又紧急地把所有的物资重新分配和打包,同时协调河南当地的志愿者团队去存放和发放物资,顺丰公益也帮助我们向临时更改接收的点位去增派车辆。


推荐阅读:

7月29日下午,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对王欣进行了专访,请她从参与一线救援的基金会秘书长视角,分享关于基金会在灾害响应中如何为所当为的经历、体会和思考。点击此处阅读专访王欣全文>>>


*图片来自网络


吕全斌:我们了解到,除了捐赠物资外,广西卡丝爱心扶助慈善基金会的团队主要是去了焦作周边地区的灾后安置点和返家的社区,为灾区儿童带来卫生健康用品和卫生知识,卫生教育也是卡丝基金会长期开展的项目。您为什么选择带领基金会前往一线?


刘桢:我自己本身是河南洛阳人,在灾情中,焦作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地进行社会动员,恰好也联系到了我,在本身特别关注灾情的情况下,我和工作人员还有理事们就开始沟通救灾工作。作为一家中小企业发起的小体量的基金会,我们的业务平常不涉及救灾工作,工作人员也不是专业救援人员。在不了解灾区实际情况下,我们决定把工作重心放在灾后重建和恢复。


从7月24日开始,我们兵分三路,一路去到公司在河北的仓库,一路留在广东中山的仓库,而我带着同事去到郑州协调整体物资的配送,基本上在24小时之内完成了7车约500元的物资的清点、寄送和分发。作为日化企业发起的基金会,我们向灾后的安置点捐赠了消毒液、清洁剂、纸巾、湿巾等物资,还有在疫情期间也制作的大批量的口罩,平常储备的保暖用品等。


一般讲“大灾之后有大疫”,基金会长期在做儿童卫生工作,在同企业一同捐赠和发放物资的同时,基金会也配套了一部分儿童卫生用品,以给当地孩子带来卫生健康方面的保护,防止出现一些肠道疾病和传染病。


在直接的物资捐赠完成后,我们前往了一些灾后安置点和返家社区,了解更多的需求。除了继续捐赠救灾物资外,我们在当地还发现抗洪人员的手部经常会受伤,我们计划发挥企业的优势,捐赠手套、护手霜这物品。


在疫情中,我们在现场和网络媒体上也有看到一部分网红赶往灾区进行炒作等现象,我们基金会的发起人也有网红背景,在灾情刚刚发生时也曾考虑过立即赶往灾情现场。经过一些争执后,我们最终共同确定在没有专业力量的情况下,做企业和基金会利索能及的事情,不去考虑网络流量,更多考虑怎样让受灾群众的需求能够被满足。我们遇到的这一情况在各个基金会中应该是罕见的,但作为基金会的运营者,我觉得公益人在这种时候应该保持公益理念,向资方和企业管理者等坚持应有的一些公益价值。


吕全斌:每家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大灾面前,你们会从哪些角度发挥你们的专业优势,在后续除了捐赠物资以外还有什么计划?对其他的社会组织有什么建议?


刘桢:每家组织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擅长的地方。我们基金会和企业的自身优势在于物资,我们有大量的日化类用品的库存,刚好契合灾后的卫生保障和病疫防控需求。在救灾地域的选择中,我们也有考虑过要不要递送物资到卫辉当地,但考虑到我们在卫辉没有专业设备和专业能力,于是就选择一直在在焦作,扎扎实实地把配送民众需要的物资。


在当地物资上的基础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下,基金会应该更多地把我们的长处发挥出来,作为企业基金会也要把企业的优势发挥出来,去服务好当地的灾后重建工作。在这次救灾中,我发现地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认同度提高了很多,当地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当面感叹说“社会组织的效率和专业能力真的是要比我们政府的人直接上阵要高得多”。可能在去年疫情严重的时候,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没有这样的意识,但通过救灾等工作,各方都会看到社会组织的优势。我相信政府方面会对我们社会组织的认同度会越来越高,尤其在这样的大灾面前。协作不仅是社会组织之间的,和政府也应该有更好的协作,希望通过这次救灾,河南当地的社会组织能得到一个很好的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吕全斌:我们接下来连线还在新乡的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的执行秘书长李雪春。请您帮我们介绍当前您在一线看到的状况和恩派的行动。


李雪春:大家好,我现在正在新乡市新兴社区。恩派基金会在当地社工机构的对接下,与新乡市政府部门及新兴社区居委会协调,一方面在新兴社区建立了第一个灾后社区发展,一方面找到了一所位于新兴社区的学校作为救灾协调基地。后来,壹基金的新兴一线指挥部也来到这里,我们共同将这里作为一个新乡公益组织的救灾协调中心和仓储中心。当前,约有50支左右的救援队伍通过这里进行救援物资的补给,再去前线进行救援。同时新乡、卫辉、辉县、鹤壁等重灾区的村庄也会来这里申领救灾物资。这里作为一个救灾枢纽与信息中心,通过对灾情的实地调研、评估,掌握最真实及最新的救灾需求,进行供需匹配,实现救灾物资的统一接收、发放及调配,及时支援到救援队伍及受灾村庄。


新乡基地一共有4位基金会工作人员,承担了灾情研判、救灾协调和物资的接收发放工作。但只有我们这4个同事是远远不够的,放假返乡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承担了大量灾情信息搜集及基地物资管理工作。


救灾之中我们也发现,受灾地区/村庄的灾情信息发布、救灾需求评估是零散且缺乏时效性、难以验证核实的,单一的一个资源方也难以回应某个区域或村庄的多样化的需求。我们看到已经有非常多的信息志愿者涌现,也有各种救灾小程序、协作工具在使用,但都缺乏对社区或村庄的灾情信息汇总分析、需求评估及回应记录。我们很期待未来能够有数字化的共享协作平台和工具,帮助我们在以社区/村庄为单位的灾情信息搜集、需求评估、供需匹配上更有效的来开展工作,同时也有一套开源高效的仓储管理系统,来支持公益组织救灾物资的仓储管理。 


吕全斌:距7月20日灾情产生已有10多天,在灾情刚刚发生时,恩派公益通过了怎样的方式紧急地响应灾情?到当下又做了怎样的调整?


李雪春:恩派长期支持各地公益组织发展,在河南也同很多公益组织有过合作。在21日早上,我们就组建了一个“河南公益伙伴救灾网络”的社群,通过线上社群把公益伙伴连接起来,分享一线灾情新信息及需求,实现救灾物资对接。另一方面,恩派搭建了处理灾情信息的志愿者群,当前已有近千名志愿者加入,核实了七百余条讯息并对需求进行了对接。这两个社群一方面传递一线的需求和灾情,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志愿者在线上进行需求的验证、核实以及对接,大大缩短了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去做灾情响应的时间,这是我们从洪灾刚刚发生到现在一直坚持的工作。由于灾情加剧,复杂性加大,我们于7月24日来到新乡建立前线工作组,以进一步实现救灾需求评估及供需对接。


吕全斌:“推动社区建设”是恩派一直以来主要工作的重要部分,在一线的救援工作中,您对当地的社区有何观察?


李雪春:过往恩派一直致力于助力社会创新、培育公益组织,恩派公益全新使命是构建社区发展的支持体系。我们来到这些受灾最严重的社区、村庄,不仅进行供需对接、物资支持,还对灾后社区重建需求进行调研,之后我们会基于当地真实的需求和一线反馈,设计相应的社区建设项目,长期支持当地的社区重建。


在一线的观察中,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当地社区和村民的自救力量是非常强的。几乎所有村民都在自救,而不仅是等待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救助。每一个村子都组建了一支自卫队,一起行动起来守护家园。一些县城的志愿者协会、义工联等,也充分动员发挥志愿者力量,以更灵动的方式开展救灾。


社区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些社会资本比较高、自组织多的地方,整个社区的抗洪救灾的能力就会强很多。在社区本身力量薄弱、自组织少的地方,它需要更多地依靠当地政府或是外来的力量来应对灾情。未来如果我们要持续地推动危机应对和公共灾害管理的能力,培育社区的本土力量和自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吕全斌:恩派公益一直有孵化社会组织的专长。你们下一步计划里有打算在河南当地培育更多的社区自组织吗?对于灾情中的公益合作和协同,在未来我们怎么去吸取这次的经验和教训,让行业更好的协作,把风险降到更低,使成果更加有成效?


李雪春:我们还是希望能联动更多当地的社会组织进行合作,支持它们去开展社区重建工作,我们当前正在和郑州当地的几家机构进行社区的选点并进行合作方面的沟通。


郑州之外的其他受灾地区的社会组织的存量非常少,短期之内孵化出社会组织的挑战非常大。这次灾后也会有让困境的人群更加脆弱,涌现更多的困境儿童、老人等脆弱群体的需求,仅靠一家组织是难以全面回应所有需求的。我们计划在社区和村庄搭建灾后社区服务平台,通过平台链接更多的专业服务与公益产品进入社区和乡村,回应各类人群的需求,通过平台实现资源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在此也期待与更多基金会的伙伴们一同携手,长期支持灾后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


在这次救灾中,我们和很多伙伴在尝试搭建数据平台来展现灾情分布、灾区需求等。我们认识到不能在灾情来的时候才临时搭建平台,平时就要做好备灾系统和供需对接工具的研发,同时从真正参与救灾工作的用户视角来研发,平台才会更加适用。目前我们正在同一些平台联系对接,希望可以支持这类平台的持续研发及运营。



“秘书长说”活动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品牌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基金会秘书长和行业专家的经验分享与思想探讨,提升基金会从业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


2021年,“秘书长说”系列活动将举办10期左右,围绕政社关系、政策倡导、行业建设、资产增值、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议题,邀请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进行观点碰撞,共同进步成长。


▼点击下图回顾往期“秘书长说”精彩



鸿鹄计划由国强公益基金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共同发起,是为基金会新任和后备秘书长量身打造的成长体系,旨在陪伴新任和后备秘书长发展成为具有战略眼光和格局的卓越基金会领导者。


鸿鹄计划聚焦秘书长任内关键前三年的核心痛点和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导师陪伴辅导、社群共建共学、在线资源中心等一系列方式,助力秘书长建立思维框架、提升专业技能、开阔行业视野。


▼点击下图了解鸿鹄计划精彩内容




END


整理 | 吴晓婧、陈倩仪





-近期热文-


王振耀:这次救灾中社会力量作用巨大,但别松劲

微笑明天申屠媛艳:应急救灾也要打有准备之仗

凯尔翎基金会秘书长王欣:与救援队并肩战斗

张强:救灾要在碰撞中跨越传统边界

郝南:我们到底为什么捐钱?

贾西津:应急新常态下避免捐赠有产出无结果

基金会等级评估实用资料汇编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赞”和“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